close

2019-06-03

記者洪友芳/專題報導

力晶、茂德科技兩家昔DRAM大廠曾風光一時,卻又像難兄難弟,都因負債超過千億元、並慘遭股票下櫃。但逾10多年來,從困境中求生,力晶成功轉型為年獲利百億元的晶圓代工廠,預計2021年以「力積電」之名重返上市;茂德去年底重整完成,新引進金士頓、漢民等知名法人股東,也轉型IC設計公司,新茂德將在成長性高的智慧製造、物聯網領域先求站穩腳步。

力晶原是臺灣DRAM業霸主,但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DRAM價格慘跌。力晶大虧千億元以上,即使大幅減資,2012年底每股淨值仍由正轉負,淪落至股票下櫃地步。

茂德更慘,本來是DRAM業體質不錯的公司,也因2008年金融風暴,引發財務危機,債臺高築到超過千億元,硬撐到2012年3月底被迫下櫃。晶圓廠與設備陸續賣掉還無法償還債務本息,同年經法院裁定准進入重整。

DRAM業哀鴻遍野,當時曾發生一段插曲,國外技術母廠美商美光、日商爾必達都來臺尋求合作機會,「聯日抗韓」或「聯美抗韓」成為政策兩難的抉擇。政府除了紓困臺灣DRAM廠之外,行政院也有意出錢出力整合DRAM廠,主導成立「臺灣創新記憶體公司(TMC)」。但業者各有立場,社會對政府出錢也有爭議。後來,TMC推動沒有著落,DRAM廠整併計畫落空,爾必達也破產,進而被美光吃下,美光變成全球第三大DRAM廠。

力晶近6年每年獲利百億元 每股淨值逾15元

力晶逃過被整併後,為了償債與存活,將3座12吋廠轉型代工,其中1座廠設備先賣給金士頓變現,再幫金士頓代工生產DRAM,另在臺積電(2330)創辦人張忠謀首肯與協助下,2座12吋廠跨入高壓製程的驅動IC、電源管理IC製造。在兩位大貴人鼎力相助,力晶成功轉型為晶圓代工後,近6年每年獲利達逾百億元,不僅已償還債款,每股淨值超過15元。

考量過去財務不佳、形象受損,力晶預計2021年以「力積電」之名重返上市。因應重返上市計畫,力晶去年9月將100%持股子公司鉅晶電子改名為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力積電);今年5月1日起,力晶3座12吋晶圓廠及相關營業、資產讓與力積電。力積電原本有兩座8吋廠,再加上受讓的3座12吋晶圓廠,力積電變為臺灣第3大晶圓代工廠。

茂德轉型IC設計 去年重整完成

茂德去年11月終於獲法院裁定重整完成,將未受償重整債權餘額512.09億元認列為債務整理利益,用來彌補帳上累計虧損。熬過長達6年的重整期,茂德重新出發,轉型IC設計的員工數約80多名,目前資本額4.5億元,引進金士頓、漢民、東友等新法人股東,邁入「新茂德」時期。

茂德董事長陳民良表示,茂德擁有過去的記憶體技術基底,高達800多個專利,勝過一般IC設計公司。近幾年,努力開源節流,在金士頓支援DRAM貨源之下,以工程附加價值高的特殊型DRAM為主業,先求養活公司,再發展出毛利較高的智慧製造的物聯網技術服務,包括藍芽無線通訊模組、無線射頻辨識(RFID)。目前已爭取過諸多運動賽事訂單,也成為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的供應商之一;茂德目前小有獲利,陳民良低調地認為,等公司站穩腳步後,再考量是否重新掛牌,目前沒有時間表。

 

2019-06-03

記者張慧雯/專題報導

「傳統光碟片(CD-R)產業已經連續衰退10年,國內只剩中環(2323)和錸德(2349)還撐住!」國內光碟片產業從繁華走向黯淡,一家接著一家轉型或下市。精碟(2396)2009年下市後,至今仍持續虧損;巨擘(8053)2016年也下市,而當年的光碟廠還包括國碩(2406)、新利虹(2443)、吉祥全(2491)等則已然轉型。

 

2013年3月8日精碟宣佈結束營業、資遣全部員工、全面停止生產光碟片!這個消息在當時宛如震撼彈。因為它曾是全世界第3大光碟片廠、股價在2000年曾衝上350元,當上光碟片股王。但也因為專利權訴訟案逐漸走向滅亡,2013年黯然熄燈。

精碟創立於1990年,最風光時期曾有5大廠房、2,400名員工。但2008年隨之而來與荷商飛利浦的專利問題越滾越大,不斷被申請假扣押的結果,銀行也開始雨天收傘、抽資金,最後精碟只好宣佈重整下市。2013年開始,臺灣金服拍賣5個廠房,花了4年拍賣5個廠房變現40億元,款項全部由銀行收回,甚至還欠銀行數十億元。

精碟轉型控股公司 每股淨值-3.97元

而根據精碟營業報告書顯示,精碟2014年已轉型為控股公司。重點業務是協助子公司開發新產品事業,由策略夥伴公司負責生產超薄軟性銅箔基板(FCCL)及電容器專用碳箔的機器研發及製造。子公司負責FCCL及電容器專用碳箔的代工生產及代理銷售產品及機器,2018年營收2,778萬元、稅後淨損3,491萬元、每股淨值為-3.97元。

至於另一家巨擘科技則於2016年5月下市,當年還舉辦尾牙犒賞員工,但2017年過年前即傳出「年終獎金延至年中再發」,又再度登上媒體版面。

事實上巨擘1983年成立,從事薄膜科技相關事業,產品除空白光碟產品及硬體設備,還有工具鍍膜。在德國、美國、瑞士、杜拜等都有子公司,但後來由於光碟片產業需求連年下滑,業者削價競爭、造成倒閉潮。而巨擘除連年虧損外,同樣因為被荷商飛利浦控告侵權遭判賠20億元,最後只好申請重整下市。

巨擘鍍膜加工續營運 每股淨值-2.69元

根據巨擘2018年財報顯示,公司當年度營收還有10.69億元,稅後虧損3.85億元,每股淨損0.94元,但淨值為-2.69元;目前巨擘除了在鍍膜加工方面持續營運外,還拓展智慧機蕊及智慧手錶,期待能成為支持公司營運的另一大支柱。

 

 

2019-06-03

記者陳永吉、陳柔蓁/專題報導

曾經爆發臺灣史上「世紀掏空案」的太平洋電線電纜公司(簡稱太電),最近因為標售桃園八德的工業用地,再度吸引媒體關註。因為太電下市了15年,「仍然活得好好的」,每年營業額甚至還高達200億元。

 

太電是臺灣第一間電線電纜製造公司,歷史悠久,不過因為之後投資臺灣大哥大、臺灣固網、臺灣高鐵,被視為轉型成功的傳產股,尤其臺灣大哥大上市後,成了太電的金雞母,一時之間太電價值水漲船高,成為投資人心中的熱門股。

不過太電因為經營不善,在2003年爆發掏空案,2004年下市,股票成為壁紙。主嫌孫道存、胡洪九2017年入獄,不過太電在2012年隔海在香港與胡洪九打官司,追討其當初藏匿的海外資產。據傳該筆帳款有超過百億,順利追回後,反應於2014年的財報,當年太電每股稅後盈餘高達12.27元,成為太電能起死回生的關鍵。

追回被掏空百億資產

其實這幾年,除了2014年那筆追債入帳外,太電也幾乎都能維持獲利,本業部份都有數億元入帳,僅去年虧損3億餘元,根據該公司去年財報,帳上現金或約當現金仍有30億元,每股淨值高達18.4元。

根據太電年報,目前太電主要業務來源以銷售裸銅線、電力電線為主,佔其業績7成以上,由於太電產品品質不差,在爭取國內外標案佔有優勢。

不過太電跟投保中心仍有官司,投保中心因太電之前被掏空時針對其財報不實,代表投資人向太電公司具體求償74.5億元,目前二審審理中,成為太電未來營運的主要變數。

中紡年營業額近百億

中興紡織(以下稱中紡)曾是臺股三大紡織股之一,中紡極盛時期在全臺灣北、中、南都有廠房,也跨足百貨、物流業、甚至開設臺灣電路公司。但因擴張太快導致資金周轉不及,財務槓桿失衡,最終下市。現在因有大到無法處理的債務,而被銀行監管,雖仍在營運,但僅做生產事業。另有獨立的「中紡科技」管理「三槍宜而爽」門市與例行性業務。

曾寡占輸美紡品配額

中興紡織是由上海幫聞人鮑朝橒在1949年創立,因從中國撤退來臺,與當時政府有深厚交情,拿到輸美紡品配額的寡占生意。並發展自有品牌「三槍牌」,主打商務內衣市場,這是讓白領上班族穿在襯衫裡的內衣,因產品定位明確相當有名。但1992年國貿局凍結了中紡配額,且臺灣製造成本變高,中紡7年關掉7座工廠、資遣4,000位員工,轉向佈局越南、宏都拉斯、中國等地。業內人士指出:「現在講臺灣佈局全球、新南向,其實中興紡織很早就這樣做了,只是最後資金軋不過來!」

中興紡織爆發財務問題,一度連員工薪水都發不出來,最後聲請重整,旗下的百貨和電子事業也受波及,最終變賣土地與大樓等資產還債。連在臺北的地標「中興大樓」都賣掉,現址為兆豐銀行的總部。但連這些都不足以抵債,負責人周音喜涉嫌掏空多家子公司,並以違反證交法被起訴,在入監前潛逃國外。中紡、臺灣電路一度是許多菜籃族喜愛的存股標的,下市時投資人還組成規模不小的自救會。

現在中紡仍在運作,製造聚酯加工絲與原絲,月產能約6千噸,與南亞(1303)、中纖(1718)、遠東新(1402)等紡織公司並列,維持損益兩平狀態。獨立的中紡科技,繼續沿用「三槍牌」、「宜而爽」品牌,近年來轉向生產製造機能性紡織品。

 

南山人壽 

2019-06-03

記者陳永吉/專題報導

面板廠華映(2475)下市前,仍交易熱絡,有投資人押寶華映未來可能重生,不過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(簡稱投保中心)董事長邱欽庭卻示警,「走上重整的公司,死的比活的還多!」

 

可能減資 股東權益只能排在最後

他表示,投資人不能只看有幾家有亮點,就跳下去買這些股票。事實上,這些走上重整的公司,幾乎都要透過減資打銷累積虧損。所以很多原有的股東,最後持股因為減資,可能只剩1%都不到。比方說遠航重整過後,原股東權益幾乎歸零,所以站在原股東角度,這樣算是重整成功嗎?

一旦走上重整之路,股東權益排在債權人之後,包括廠商、銀行、稅捐機關的債權,還有員工的薪資、退休金等,都要先處理完,才輪得到股東權益。而這些公司下市前通常淨值都已成負數,最後要留有股東權益,其實非常困難。

邱欽庭分析,一家公司要重整成功也不是這麼容易,首先會由銀行或是原經營團隊、甚至特定人向法院申請重整,提出完整的重整計畫,接下來重整計畫必須經過利害關係人會議表決通過,再由法院選定重整人,然後執行重整計畫。

重整計畫 還要所有利害關係人同意

其中的利害關係人包括有擔保債權人及無擔保債權人等,這些債權人的債權在重整計畫中,債權必須被打折。舉例來說,原本100萬元的債權,可能依不同債權人打1折或2折,甚至更低,最後只能拿回10萬元不等。這樣的情況,債權人在利害關係人會議中能否全數同意,仍存在極大變數。

但不是這樣就能重整成功,邱欽庭說,除了要看重整計劃如何制定外,產業前景也有關係,所以才會至今,僅有少數公司能重整成功,因為變數極多,時間又長,投資人真能等個10幾年嗎?市場上可投資的標的很多,何必去押寶這些風險大的股票。

全站熱搜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未上市股票
    全站熱搜